人民網報道 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
3月1日,新修訂的《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企業科技創新”專章,同時在“科技創新保障”專章中對企業研發投入、融資渠道等進行了規定和給予的相應支持。
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對《條例》進行解讀時談到,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智能儀器儀表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智能調節閥則是用量最大的分類產品。近年來,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川儀股份的重點子公司川儀調節閥公司自主研發的LNG低溫閥、PDS高頻球閥等多種類調節閥,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
同時,該企業還攻破了材料表面硬化工藝技術,以及高參數產品可靠性設計技術等共性技術難關,解決了一系列行業“卡脖子”難題,實現了該領域國內重大工程項目中高端自主可控。
該企業只是一個縮影。根據《條例》要求,國有企業要在加大研發投入、推進開放協同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作出表率。同時,《條例》也提出支持電子、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在3月9日召開的重慶市2022年科技創新工作會上也提到,今年重慶力爭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突破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500家。并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科研機構,培育協同高效、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筑牢科技創新基礎能力。
有目標、有政策支持,企業又將如何做呢?
四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大數據智能化為核心,補齊工業軟件短板,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CS系統、重大工程領域替代進口的高端儀器儀表、科學儀器和智能傳感器,聚焦電力、冶金、石化等流程工業重點領域的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需求,實現進口替代,解決“卡脖子”技術。